波端口模式个数设置讨论.pdf (2457 K)
看看哈谢谢
也有同样的困惑,即使是增加了端口的模式,往往也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恩,就我目前做喇叭天线来说,端口模式多少基本上没有影响,为了节省时间模式越少越好
楼主地分析非常有意思。我说一点自己的感受。
原则上来说,所有高次模都有“可能”出现。对特定的结构来说,高次模是否需要仿真我觉得可以重点考虑两点。第一输入信号是否含有高次模。比方说有时候我们需要在矩形波导中使用其高阶模传输,那么毫无疑问需要引入所需的模。其次结构中各阶模信号是否可能相互转换?如果插损非常高(例如40dB或以上),那么应该可以忽略高次模的影响。我想这个是楼主仿真中S11基本保持一致的原因吧。信号能量都集中在低次模,并且不会转换成高次模。
仿真工具仍然只是工具,不能代替人的作用。
1.你说的第一点还是比较认同的,但是有一个问题就是,对于同轴线、矩形、圆形波导这种我们可以比较清楚知道哪些模式导通或者截止,如果是比较奇特的形状呢,比如说六边形等?
2.一般情况下,大多都是主要使用基模,但是很多情况下我觉得还是应该看看其它模式所占的能量的多少的,因为一旦导通了,就有能量传输,你就不能妄下结论说能量主要从基模传输;对于采用高次模的情况,这个分析好像更加重要,因为你非常想知道自己加入1w能量后,用于传输的高阶模到底占多少能量。
3.结构中各阶模式的相互转换,其实有时候也会比较重要,但是好像也没法仿真一般来说,好像简并模式之间应该可以相互转换的,特别是极化简并。记得以前老师举过一个例子,圆波导中H11模本来极化角为0度,但是因为波导壁并不是理想的光滑,很有可能就发生了极化偏转,这样的话就会对测量的交叉极化产生非常严重的影响我们实验室测量圆喇叭的E面和H面交叉极化才-30几dB,而仿真往往-100dB以下(达到数值噪声的量级了),不知道是不是这种原因
路过来学习的!
1.第一个你说的很对,其实每个导通模式都只有beta,而截至模式往往会有alpha和Dis -40dB,从Mode4开始的
2.S1(1)1(2)就是两个模之间的转换关系?S11的定义应该是1端口激励,其他端口匹配的情况下,1端口的出波与入波之比,其实就是一端口的反射系数gama。S1(1)1(2)的定义应该就是1模式激励,得到的模式2的反射波,这个跟模式1和2的转换应该没有必然联系的吧,并不能说明他们之间能量转换了多少。
3.我们用的安捷伦的矢网,精度应该在-100dBm以下,而测量得到的交叉极化在-80dBm左右,应该没达到噪声影响的地步,因为我们之前适当的加大了发射功率至于驻波我们精度没要求那么高,只是满足-10dB就行,比较easy所以不太关注
我确实说的不对,应该说你设置2端口,然后S1(1)2(2)是两端口之间不同模式信号的差损。
声明:网友回复良莠不齐,仅供参考。如需更专业系统地学习CST,可以购买资深专家讲授的CST最新视频培训课程。